科學家揭示神經免疫在阿爾茲海默病中的關鍵作用機理
阿爾茲海默病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漸進性認知功能衰退和大腦萎縮,細胞外淀粉樣蛋白沉積和tau蛋白聚集導致的神經纖維纏結被認為是阿爾茲海默病的兩大關鍵特征。目前,神經免疫與淀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病理改變的關系仍知之甚少。
氟化工行業研究報告:配額爭奪戰結束 供需兩旺推升行業景氣度
隨著國家保護性政策的實施疊加下游需求的不斷增長,氟化工上游原材料尤其是螢石供給將持續偏緊。螢石為不可再生的稀缺性資源,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保護螢石資源。
旅游及景區:預計23Q1業績較19Q1增長42%-70% 或有望創單Q1歷史新高
公司發布23Q1 業績預告,預計23Q1 實現歸母凈利潤5000-6000 萬元、去年同期為-2828 萬元、19Q1 為3532 萬元(占全年比例為17%),扣非歸母凈利4900-5900 萬元、去年同期為-2938 萬元、19Q1 為3365 萬元(占全年比例為17%)。
我國科學家從哺乳動物唯一全器官再生模型鹿角中發現具有強大骨再生潛能的干細胞群
人體組織器官再生是重要的世界科技前沿方向之一。研究哺乳動物(包括人類)的器官和附肢如何實現再生,對組織器官損傷修復和對抗器官衰老具有重要意義,但基于干細胞的器官修復及抗器官衰老在臨床轉化時存在著干細胞修復能力較差及物種差異巨大等不足,導致干細胞療法的應用受限。
我國科學家在腦動靜脈畸形破裂風險的精準預測識別方面取得突破
腦動靜脈畸形在人群中發病率約為0.01%~0.50%,年破裂率約為1%~3%,是中青年發生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病因。在腦動靜脈畸形的臨床治療決策中,干預治療可能造成的功能障礙風險與保守治療潛在的遠期出血風險難以權衡,臨床醫生需要一種可靠的預測和風險分層工具來預測未破裂腦動靜脈畸形的長期出血風險。
國外繪制出昆蟲完整大腦圖譜
英國劍橋大學科研人員通過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切片掃描果蠅幼蟲大腦,生成了完整的大腦圖譜,顯示了果蠅幼蟲大腦中每一個神經元以及神經元之間的突觸連接方式。該研究有助于理解大腦中神經信號傳播引起的行為和學習機能原理。相關研究發表在《科學》雜志上。
我國科學家發現強化降壓治療能夠有效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風險
高血壓是影響心血管疾病發生和全因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但在中、低收入地區,高血壓控制面臨著多重障礙,如難以獲得高質量的醫療保健、抗高血壓藥物的成本和可用性、健康素養低以及對高血壓狀況的認識不足等。因此,對于這些地區的高血壓患者,急需提供有效的高血壓控制策略和可操作方案。
證券行業最新政策快評:三箭齊發 小步向新
近日證券行業迎來多個政策利好,驅動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政策利好包括:主板注冊制實質推進,證券公司轉融通保證金比例下調,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差異化調整。
鋼鐵行業2023年一季報業績前瞻:需求邊際改善 業績同比承壓
供給端,2023 年一季度鋼鐵產量環比下降、同比增長。一季度華北地區環保監管強度低于往年,且節后需求恢復預期下鋼廠開工率提升,最終使得全國鋼材周均產量同比上升3.41%,不過由于春節假期等因素影響,環比22 年四季度下降約5.06%。
旅游業迎近年來最火熱“五一”:多地酒店民宿提前售罄 出境跟團游滿員待發
美團、大眾點評的數據則顯示,截至4月10日,五一假期國內旅游訂單較2019年同期增長約200%,創五年來最高。其中,住宿累計預訂量已與2019年4月25日持平,意味著今年五一的住宿預訂節奏較2019 年提前了約兩周。
創新“保險+期貨” 棉花走出“阿瓦提”模式,持續優化不遺余力助力鄉村振興
2022年2月的22210元每噸,下跌至2022年11月的12215元每噸。面對棉花價格的大幅下跌,棉農普遍存在較強的惜售心理,棉花收購及加工企業普遍面臨“收棉難”的問題。
樓市“小陽春”能持續嗎?未來又將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
二手房市場同樣火熱。據北京市住建委官網的數據顯示,2023年3月,北京二手住宅網簽22192套,環比、同比均有一定增幅。
國外開發出新一代6G太赫茲波
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科研團隊研發出可生成穩定度為1/1000萬億的太赫茲波(THz)的技術,可作為6G移動通信頻段,適用于新一代6G無線通信、量子光譜技術等領域。
國外開發出新型單光子探測器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發出一種名為“用于計算光量子的性能增強型陣列”(PEACOQ)的新型光子探測器,有望用于量子密鑰分發。
國外超高速照相測量技術有助探索復雜物理現象
科研團隊表示,該測量技術僅需3.47ms即可測量分辨率為1024x882像素、寬度為6.4mm、高度為2.4mm的區域,下一步將繼續優化提高該技術的檢測速度。此項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Light:Science and Application》上。
國外開展對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的研究
西班牙科研人員在《自然》上發表文章,分析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小行星相撞實驗,有助對量化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碰撞產生的脈沖因子β和相關動量變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