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行業深度報告(一):如何看2023年的挖機銷量?
我國工程機械行業正處于第二輪下行周期的筑底階段。以挖機為代表,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經歷了成長階段和兩輪成熟的大周期,自80 年代末開始的20 余年是快速發展的成長階段。
我國科學家解碼細胞命運決定新機制
細胞分化使得基因型相同的細胞產生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差異的細胞。對于細胞分化過程的發生,經典表述認為細胞的基因功能以及它們形成的復雜調控網絡在時空上控制了基因的表達量,從而編程了細胞命運決定的過程。
我國科學家開發高通量空間成像技術解析微生物群落空間結構
植物根部有著密密麻麻的微生物群落,這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長息息相關,形成了一個復雜而精彩的生態系統。盡管在目前的認知中,熒光原位雜交技術可用于微生物的可視化,但傳統的成像方法受到熒光基團光譜重疊的限制,能同時表征的物種豐富度有限。因此,需要發展新的微生物成像技術,以更好地表征和解析微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
我國科學家開發精準可控的哺乳動物細胞基因表達系統
哺乳動物細胞中,精確調控基因線路對于細胞適應環境、穩態維持和發育分化等生理功能至關重要。關鍵基因表達過量或不足都可能導致癌癥等疾病,而多個細胞命運決定因子的表達劑量也是重塑細胞命運分化和發育的關鍵因素。但在哺乳動物細胞中,基因表達受到基因順序、基因組位置等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使得精確控制基因表達劑量變得非常困難。
科學家發現細胞線粒體調節抗氧化劑分布的分子機制
輔酶Q(CoQ)是一種具有氧化還原活性的脂類,是線粒體氧化呼吸鏈的電子傳遞體和質膜中的抗氧化劑,可以抑制脂質過氧化,保護細胞免于鐵死亡,但CoQ在線粒體中合成后如何轉運到質膜上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碳酸鋰產業鏈研究報告之五:從產業鏈月度庫存數據看鋰礦板塊反彈機會
鋰價自高點已回調65%,2023 年板塊平均回調至8 倍PE。截至2023 年4 月14 日,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和氫氧化鋰價格分別為19.83 萬元/噸和27.63 萬元/噸,較高點分別回調65%和51%。若按照23 年WIND 一致預期凈利潤測算,鋰礦板塊平均已回調至8 倍PE,已具備估值性價比。
電子化學品系列報告之一:光刻膠國產替代迎來良機
目前全球高端半導體光刻膠市場主要被日本和美國公司壟斷,日企全球市占率約80%,處于絕對領先地位。面對美日連續出臺政策限制半導體產品出口,中國半導體斷供風險提升,國產化亟待提升。
我國科學家揭示脂質堆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促進癲癇發展中的作用
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與部分神經系統疾病有關,它們在癲癇疾病中具體的分子機制和功能表型尚不清楚。南京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了顳葉性癲癇(TLE)患者的大腦中脂質堆積的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lipid-accumulated reactive astrocyte, LARA),并指出了這類細胞在促進癲癇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我國科學家繪制出人類胚胎器官發生時期單細胞圖譜
中國海洋大學等研究團隊合作繪制了人類胚胎早期器官發生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該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上,題為:A 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atlas profiles early organogenesis in human embryos。
科學家開發了一種能夠實現表觀遺傳組-轉錄組聯合分析的新技術
單細胞多組學,尤其是染色質可及性表觀遺傳和轉錄組同時測序分析,不僅可以鑒別細胞類型和狀態,還可以揭示控制基因表達的機理,被視為單細胞組學分析的極致利器。
研究發現一種致病性遺傳變異可能增加胃癌患病風險
近日,發表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開展了一項大型病例對照研究,發現當一種致病性遺傳變異與幽門螺桿菌感染相結合時,患胃癌的風險將顯著增加。該研究有助于開發用于治療胃癌的定制基因組藥物。
深度*行業*紡織服裝行業周報:3月出口環比大幅改善 建議關注出口鏈后續修復趨勢
3 月我國服裝出口恢復增長,環比大幅改善。3 月我國紡織紗線織物及其制品出口金額為129.04 億美元,同比增長9.1%;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金額為134.85 億美元,同比增長31.9%,綜合來看我們認為我國服裝出口有改善趨勢,但海外需求仍存在不確定性,建議關注出口鏈后續修復趨勢。
航運港口:美西和美東航線運價繼續環比大漲 3月美國進口箱量環比增長約7%
1)截至4 月14 日,SCFI 綜合運價指數環比上周上漲8.0%(上周環比上漲3.6%)。其中,美西和美東航線運價環比上漲29.1%和19.5%(上周分別環比上漲12.5%和6.8%)。船公司上調運價效果顯著,二季度運價有望企穩回升。
我國科學家首次闡明進食行為全過程的精細神經調控
攝食是指機體為個體生存、保障身體各器官的功能和從事各種活動的能量需要所進行的取食行為。經過億萬年的進化,自然選擇塑造出了各物種精妙的進食行為調控策略,并將其固化到了大腦神經網絡中。然而,在進食行為全過程中,離散神經群體在協調不同行為和動機方面的互補作用仍是未知的。
我國科學家揭示大腦中NMDA受體功能多樣性的分子基礎
NMDA(N-methyl-D-aspartic acid)受體是大腦中最重要的興奮性谷氨酸門控離子通道,可介導突觸傳遞和可塑性,調控神經發育學習記憶等多種腦功能。其功能異常涉及諸多神經或精神疾病的發生發展,是藥物研發的重要靶點。
我國科學家揭示“心理韌性”的生物學機制
抑郁癥是最常見的情感性精神障礙,但其識別率低、治療率低以及極低治愈率,且全生命周期均可發病,治療個體差異大。全球約有3.22億人遭受抑郁癥困擾,新冠疫情肆虐更加重了抑郁癥的危害。應激是抑郁癥發病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面對應激和創傷都會發展為抑郁癥,有些抑郁癥患者能夠“自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