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概要:宣城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是全省唯一與江蘇、浙江兩省毗鄰的地級市,也是安徽省距離上海直線距離最近的城市。這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長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橋頭堡"和安徽省東向發展的"前沿陣地"。近年來,宣城市充分發揮“皖東南門戶”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經過系統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功構建了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該體系以"工業強市"戰略為引領,創新打造“2+3+4”產業矩陣:重點培育汽車零部件、新能源兩大千億級主導產業,協同發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裝備、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綠色食品、精細化工、紡織、碳酸鈣四大特色傳統產業,前瞻布局低空經濟、新型儲能、人工智能等N個未來產業增長極。通過實施“鏈長制”、推進“智改數轉網聯”、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等舉措,加速形成主導產業引領、新興產業支撐、傳統產業升級、未來產業培育的梯次發展格局。同時深化與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融合,打造長三角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示范區與安徽省先進制造業高地。
上市企業:中鼎股份(000887.SZ)、香農芯創(300475.SZ)、華菱精工(603356.SH)、拓山重工(001226.SZ)、森泰股份(301429.SZ)、司爾特(002538.SZ)、廣信股份(603599.SH)
相關企業:保?。ò不眨┢嚺浼邢薰?、安徽永茂泰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寧國華祥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安徽云樂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安徽華晟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城開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興鋰新能源有限公司、宣城研一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弘泰電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芯聚德科技(安徽)有限責任公司、安徽新寧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裕隆重工裝備制造有限公司
關鍵詞:安徽省宣城市、新質生產力、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以及化工、紡織、食品醫藥、碳酸鈣、低空經濟、新型儲能、人工智能
一、新質生產力行業概述
新質生產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的新的詞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是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載體的先進生產力。它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
二、安徽省宣城市經濟運行情況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是全省唯一與江蘇、浙江兩省毗鄰的地級市,也是安徽省距離上海直線距離最近的城市。這一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使其成為長三角產業梯度轉移的"橋頭堡"和安徽省東向發展的"前沿陣地"。作為長三角地理幾何中心和滬寧杭合四大都市圈的交匯點,宣城市近年來通過實施精準的區域協同發展戰略,持續提升其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樞紐地位,成功實現了從區域"邊緣"向區域"中心"的戰略轉型。在"追趕江浙、爭先江淮"的發展戰略引領下,宣城市經濟呈現穩中向好、質效雙升的良好態勢。2024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000億元大關,達到2053.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8%,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從產業結構看,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86.6億元、907.5億元和959.4億元,增速分別為3.7%、7.3%和4.6%,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9.1:44.2:46.7,呈現出第二產業引領增長、第三產業穩步提升的協調發展格局。
宣城市作為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的重要節點城市,憑借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已成為安徽省"東向發展"戰略的核心門戶。近年來,宣城市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創新構建"2+3+4"產業鏈專班工作機制(聚焦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兩大主導產業,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三大成長型產業,以及化工、紡織、食品醫藥、碳酸鈣四大傳統產業),推動工業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2024年,全市工業經濟呈現強勁增長態勢,全部工業增加值達724.3億元,同比增長7.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達8.9%,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動能。
目前,高技術制造業成為拉動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全年增加值增長17.7%。細分領域表現尤為亮眼: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25.9%,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增長43.4%,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增長18.6%,醫藥制造業增長7.5%。主導產業方面,汽車零部件和新能源產業雙雙實現突破性發展,產值分別達到850億元和75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和74.4%,對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接近50%。其中,汽車零部件產業新增規模以上企業45家,總數達425家,位居全省第三位。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宣城市成功創建全省首個光伏領域產業創新研究院,同時"高性能密封件及輕量化汽車零部件集群"獲評安徽省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標志著宣城市在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宣城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全市科技創新指標實現全面突破: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8%,首次超越全國平均水平,位列全省第五;連續三年躋身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單,創新實力獲得國家級認可。創新主體培育成效顯著,全年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2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304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比重達57.8%,居全省第四位。
在創新型企業培育方面,宣城市構建了梯度發展格局,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家(總數37家,全省第五),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00家(總數480家,全省第四)。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顯著提升,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113件,同比增長44%,增速位居全省首位。
產業升級步伐持續加快,"2+3+4"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建。2024年產業鏈招商成果豐碩,簽約項目596個,總投資2269.6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59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提升至43%,居全省第五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成效明顯,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23%,10億元以上制造業企業總數達到39家,產業轉型升級呈現"量質齊升"的良好態勢。
三、安徽省宣城市新質生產力政策背景
2024年“新質生產力”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以創新為主導,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在此背景下,宣城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先后出臺《宣城市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行動方案》《宣城市支持以數字化轉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若干政策》《宣城市推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實施細則》《關于加快打造與滬蘇浙一體化的營商環境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政策,從創新鏈、產業鏈、服務鏈多維度發力,為新質生產力在宣城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構筑起“政策沃土”與“生態雨林”。
2025年宣城市政府工作報告明確以工業強市戰略為引領,部署三大任務:一是加速新興產業集群化,推動汽車零部件、新能源產業沖刺千億規模,培育光伏等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布局低空經濟、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二是推進傳統產業數智化轉型,實現規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改造全覆蓋,新增省級專精特新企業50家、國家級“小巨人”4家以上,實施300個重點技改項目;三是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構建創新聯合體,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00家,新建省級以上創新平臺20家,擴大科創金融支持,力爭高價值發明專利增長8%。這一系列舉措將有力推動宣城市新質生產力培育和高質量發展。
2025年1月17日,宣城市召開數字經濟及人工智能產業鏈專題會議,指出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產業作為未來新興產業發展方向,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支撐,已全方位滲透至各個行業領域,成為驅動經濟轉型升級與創新發展的關鍵力量,各地各部門要深刻認識加快推動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發展的重大意義,大力推進傳統產業升級轉型。
會議強調,發展數字經濟要立足宣城實際,走特色化發展道路,重點做好六個方面工作:一是強化產業鏈協同合作;二是加大產業鏈專班招商力度;三是加速產業鏈項目落地實施;四是充分發揮推進組辦公室統籌調度職能;五是強化宣城現代服務業園區建設;六是實現產業鏈工作計劃 “雙結合”。會議要求,各地各部門要深刻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規律,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實體經濟,加快形成具有宣城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模式,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四、安徽省宣城市現代化產業體系
宣城市充分發揮“皖東南門戶”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經過系統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成功構建了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該體系以"工業強市"戰略為引領,創新打造“2+3+4”產業矩陣:重點培育汽車零部件、新能源兩大千億級主導產業,協同發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裝備、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綠色食品、精細化工、紡織、碳酸鈣四大特色傳統產業,前瞻布局低空經濟、新型儲能、人工智能等N個未來產業增長極。通過實施“鏈長制”、推進“智改數轉網聯”、培育專精特新企業、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等舉措,加速形成主導產業引領、新興產業支撐、傳統產業升級、未來產業培育的梯次發展格局。同時深化與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融合,打造長三角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示范區與安徽省先進制造業高地。
五、安徽省宣城市新質生產力產業空間布局及產業鏈集群
宣城市地處長三角中心區核心位置,坐擁蘇浙皖三省交會的獨特區位優勢,是安徽省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戰略門戶?;谫Y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宣城市創新構建了"一屏兩廊三區多中心"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通過科學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實現全域空間精準管控和高效利用?!耙黄痢敝敢劳芯湃A山—黃山—天目山余脈構筑的皖南生態安全屏障,重點強化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兩廊”為水陽江、青弋江流域生態廊道系統,突出水源保護、岸線修復和洪水調蓄;“三區”包括北部圩區現代高效農業區、中部丘崗特色休閑農業區和南部山林綠色生態農業區,形成差異化農業發展格局;“多中心”即以宣城市區為核心,寧國、廣德等縣城為支撐的城鎮體系,通過功能互補實現協同發展。
在區域協同方面,宣城市深度融入長三角"四圈多廊帶"空間格局,重點推進"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建設,積極參與G60科創走廊、寧杭生態經濟帶等跨區域合作。同時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通過寧宣鐵路、蕪宣機場擴建等重大工程,打造立體互聯的空間網絡,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區域競爭力。
宣城市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以“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為引擎,加速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主導產業規?;夯M程,同步培育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前瞻布局低空經濟、新型儲能等未來賽道,構建起多層次、立體化的產業生態。在空間布局上,“一核兩區”為框架,中心城區綜合發展核聚焦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郎廣寧智造經濟發展區以新能源、汽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為核心,打造高端制造集群;涇旌績美麗經濟發展區依托生態與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文化、大健康等美麗經濟。同時,宣城市積極構建“1+9”高能級平臺,以“一地六縣”合作區為引領,整合九大省級以上開發區資源,推動產業協同與產城融合,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產業空間格局,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宣城市重點產業企業發展態勢良好,在汽車零部件領域,作為安徽省三大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之一,截至2024年底有企業700余家,年產值超850億元,規上工業企業425家,占全省總數約15%,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5%,占全市規上工業比重達23%,擁有中鼎集團、永茂泰等一批知名企業,產品涵蓋多個環節和領域,部分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全球前列,且產業集群以寧國、廣德為核心,協同發展,創新驅動構筑技術高地,擁有眾多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專精特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及國家級檢測檢驗中心(實驗室);新能源產業作為“2+3+4”產業鏈首位產業,2024年產值達750億元,增長74.4%,集聚企業130家,先進光伏和新型儲能集群躋身省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形成“龍頭引領、梯度發展”態勢,以華晟新能源、固德威電源、益佳通等龍頭企業為核心,培育了多家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此外、電子信息、新材料及精細化工、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分別集聚香農芯創、司爾特、華菱精工等龍頭企業,為宣城市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動力。
六、安徽省宣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
宣城市新質生產力布局聚焦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等主導產業,強化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升級,并積極培育人工智能、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未來,宣城市將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加速新興產業壯大與未來產業布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具體發展趨勢如下:
1、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崛起并進
宣城市短期內將聚焦傳統產業智能化、綠色化改造,以汽車零部件、新能源等主導產業為突破口,通過引入智能生產線、優化能源利用結構等手段,提升生產效率與產品附加值。例如,汽車零部件企業將深化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突破輕量化材料、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等關鍵技術,鞏固產業集群優勢。同時,加速培育電子信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依托廣德PCB產業集群、寧國高性能密封件產業基礎,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完整產業鏈生態。此外,宣城還將推動“文旅+”融合,利用皖南山水資源與文化底蘊,開發沉浸式旅游項目,打造特色消費場景,實現產業多元化發展。
2、科技創新驅動與產業生態優化
宣城市將強化科技創新對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支撐作用。一方面,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建設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推動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關鍵技術突破。例如,光伏產業將聚焦異質結電池技術迭代,提升光電轉換效率;汽車零部件產業將探索氫燃料電池、智能網聯系統等前沿技術應用。另一方面,優化產業生態,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技術轉移轉化等機制,吸引高層次人才與創新團隊。同時,深化與長三角區域合作,共建產業園區、創新聯盟,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深度融合,形成協同創新格局。
3、未來產業布局與可持續發展
宣城市將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新型儲能等未來產業,搶占發展制高點。例如,依托廣德通用機場資源,發展無人機物流、航空旅游等低空經濟應用場景;結合新能源產業基礎,探索氫能、液流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商業化路徑。同時,宣城將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產業低碳轉型,構建循環經濟體系。例如,推廣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技術,建設零碳產業園;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造“山巒疊翠、水墨詩韻”的城鄉風貌,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互動。通過未來產業布局與可持續發展戰略,宣城將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成為長三角區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增長極。
在線訂購
文章轉載、引用說明:
智研咨詢推崇信息資源共享,歡迎各大媒體和行研機構轉載引用。但請遵守如下規則:
1.可全文轉載,但不得惡意鏡像。轉載需注明來源(智研咨詢)。
2.轉載文章內容時不得進行刪減或修改。圖表和數據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數據來源。
如有違反以上規則,我們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
版權提示:
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