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詢 - 產業信息門戶

2025年安徽省馬鞍山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研判:實施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全面優化馬鞍山新質生產力生態[圖]

內容概要:馬鞍山作為長三角中心區27城之一,地處皖蘇交匯地帶,是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的雙重節點城市。近年來,馬鞍山錨定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新發展定位,樹牢領跑意識,敢于創先爭優,經濟運行穩中有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馬鞍山市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系統構建“四維驅動、梯次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該體系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為戰略支點,形成層次分明、協同聯動的產業新格局:傳統產業領域,推動鋼鐵、機械制造、化工等基礎產業實施“智改數轉”,加速向綠色化、精品化轉型;新興產業領域,重點培育智能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高端數控機床等戰略性產業,打造“1+3+N”戰新產業集群矩陣,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特色產業;未來產業領域,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構建“技術研發-場景應用-產業孵化”創新鏈條;現代服務業領域,著力提升物流樞紐、科技服務、文旅融合等業態能級。通過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推動全市產業體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高質量發展,形成傳統產業筑基、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產業蓄勢、現代服務業賦能的良性發展生態。


上市企業:馬鋼股份(600808.SH)、中鋼天源(002057.SZ)、漢馬科技(600375.SH)、泰爾股份(002347.SZ)


相關企業:馬鞍山鋼鐵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安徽金星鈦白(集團)有限公司、寶武特冶(馬鞍山)高金科技有限公司、安徽長江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東科半導體(安徽)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和勝新能源汽車部件有限公司、馬鞍山納百川熱交換器有限公司、寶武集團馬鋼軌交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馬鞍山明卓智能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安徽高傳四開數控裝備制造有限公司、安徽美華高科制藥有限公司、安徽正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馬鞍山諾恩特醫藥科技有限公司、安徽愛喆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東華軟件工程有限公司、安徽長江數智云計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金禾軟件股份有限公司


關鍵詞:安徽省馬鞍山市、新質生產力、鋼鐵、機械制造、化工、智能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高端數控機床、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


一、新質生產力行業概述


新質生產力(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到的新的詞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是指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特征,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以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載體的先進生產力。它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支撐。


二、安徽省馬鞍山市經濟運行情況


馬鞍山作為長三角中心區27城之一,地處皖蘇交匯地帶,是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的雙重節點城市。近年來,馬鞍山錨定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新發展定位,樹牢領跑意識,敢于創先爭優,經濟運行穩中有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民生保障扎實有力,現代化馬鞍山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2784.6億元,比上年增長 6.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4.0 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 1209.3 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1461.3億元,增長 5.7%。工業增加值 879.2 億元,增長6.0%。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 4.2:44.1:51.7 調整為4.1:43.4:52.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 126806 元,比上年增長5.6%。

2020-202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地區生產總值及產業結構(單位:億元)


馬鞍山作為長三角中心區重要工業城市,憑借皖蘇交界與“雙圈”樞紐的戰略區位,以制造業為根基,錨定創新驅動、數字賦能與綠色轉型,構建起先進制造業主導的現代化產業矩陣。在發展路徑上,既通過寶武馬鋼等“鏈主”推動鋼鐵等傳統產業向高端化躍遷,又搶抓新能源汽車、先進光伏等新興產業風口,加速招引布局,并以前瞻眼光建設人工智能、空天信息等未來產業先導區,開辟發展新空間。2024年,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2%,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飆升38.9%,電子通信設備、醫療儀器等細分領域增速超29%,彰顯產業升級成效。同時,通過重點項目“掛圖作戰”推動天能電池等754個項目投資超千億,366個項目開工、298個項目竣工;創新招商模式,以“四比四看”行動和“2+9+X”基金體系為抓手,新簽約5億元以上項目54個,寶錦新能源等項目實現“當年簽約、當年開工”,形成“傳統產業提質、新興產業擴容、未來產業蓄勢”的梯度發展格局,全力打造安徽融入長三角的標桿樣板。

2020-2024年安徽省馬鞍山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


馬鞍山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全面構建"平臺+主體+生態"三位一體的創新體系。2024年全市加速搭建創新載體,5家省重點實驗室完成重組升級,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平臺43家、總數躍至314家,“研發飛地”擴容至11家,省級博士后工作站達63家、穩居全省前三,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400億元、同比激增63%,慈湖高新區營收首破900億元大關;聚力培育創新主體,新認定專精特新企業128家、居全省第二,新增國家“小巨人”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突破1200家、1500家,首批市級獨角獸、瞪羚企業達12家;持續厚植創新生態,發放“科信貸”3.4億元,促成產學研合作項目279項,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8.8件、居全省第三,人才政策6.0版精準發力,通過“才聚詩城高校行”“詩城僑英薈”等活動搭建引才橋梁,成立產業人才合作聯盟,全年引進E層次及以上人才7734人、新增技能人才2.5萬人,產業工程師學院1758名畢業生“持證上崗”,1人入選全國首批大國工匠培育對象,安工大新增4個博士學位授權點,本地高校畢業生留馬就業率首超30%,形成“平臺筑基、主體強鏈、生態聚勢”的創新發展閉環,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注入澎湃動能。

2020-2024年馬鞍山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單位:家)


三、安徽省馬鞍山市新質生產力政策背景


2024年“新質生產力”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以創新為主導,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馬鞍山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將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通過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提升城市競爭力。為此,馬鞍山先后出臺《關于數智賦能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持續深化“標準地”改革的實施意見》《馬鞍山市2025年數字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關于運用“七未”理念推動經濟向上結構向優發展態勢持續向好若干政策措施》《馬鞍山市推進全國商業秘密保護創新試點實施方案》等政策,推動傳統產業“智改數轉”,到培育壯大“1+3+N”戰新產業融合集群等,多維度構建起“政策鏈—創新鏈—產業鏈”協同發展的生態體系,為新質生產力落地生根提供制度保障。

安徽省馬鞍山市新質生產力相關政策


馬鞍山市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錨定“以新質生產力激活現代化產業體系”核心命題,擘畫“四維突破”戰略藍圖:在傳統產業賽道上,以“老樹發新芽”為突破口,實施億元級技改項目150個,推動鋼鐵、化工等支柱產業向智能化、綠色化深度轉型,技改投資增速錨定15%以上,讓傳統動能煥發新生機;在新興產業版圖中,以“樹林變森林”為攻堅方向,聚焦新材料“三千億級”產業集群及新能源汽車、智能裝備等“千億級”矩陣,通過“1+3+N”戰新產業融合集群工程,實現產值增長10%、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躍升15%,構筑產業競爭新優勢;在未來產業布局中,以“小樹變大樹”為前瞻抓手,啟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三新”應用示范行動,搭建線上場景發布平臺,爭創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搶占科技革命新賽道;在現代服務業領域,以“苗木更蔥郁”為賦能路徑,重點培育科技服務、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業,孵化個性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業態,新增3家省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沖刺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創新區,打造產業融合新生態。這一系列“組合拳”精準施策、靶向發力,為馬鞍山鍛造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強勁動能,奮力書寫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2025年馬鞍山市發展新質生產力四大任務


、安徽省馬鞍山市現代化產業體系


馬鞍山市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系統構建“四維驅動、梯次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該體系以“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未來產業前瞻布局、現代服務業提質增效”為戰略支點,形成層次分明、協同聯動的產業新格局:傳統產業領域,推動鋼鐵、機械制造、化工等基礎產業實施“智改數轉”,加速向綠色化、精品化轉型;新興產業領域,重點培育智能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高端數控機床等戰略性產業,打造“1+3+N”戰新產業集群矩陣,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特色產業;未來產業領域,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構建“技術研發-場景應用-產業孵化”創新鏈條;現代服務業領域,著力提升物流樞紐、科技服務、文旅融合等業態能級。通過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推動全市產業體系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高質量發展,形成傳統產業筑基、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產業蓄勢、現代服務業賦能的良性發展生態。

馬鞍山市現代化產業體系


、安徽省馬鞍山市新質生產力產業空間布局及產業鏈集群


馬鞍山市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崛起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地區,是長三角中心區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區域戰略地位關鍵。根據《馬鞍山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馬鞍山立足其“承東啟西、連南貫北”的區位優勢,錨定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目標,以“多規合一”為路徑,構建“兩脈四區四中心”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以三條控制線為剛性約束,統籌優化農業、生態、城鎮等空間布局,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加強與南京、合肥都市圈的協同發展,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同時,規劃強化交通、物流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提升城市能級和區域輻射力,推動產業與生態融合發展,塑造“抱山枕水”“緣鋼興市”的城鄉風貌,為馬鞍山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空間支撐和保障。

馬鞍山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


馬鞍山市以《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為戰略藍圖,依托“兩脈四區四中心”生態本底,構建“核心驅動、軸帶輻射、集群協同”的產業空間格局:以中心城區及慈湖高新區、雨山經開區為創新極核,沿寧馬城際、長江經濟帶交通廊道布局“1+3+N”戰新產業集群(以新材料、智能裝備、節能環保為三大支柱),在博望、含山等區域前瞻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生物醫藥等未來產業先導區,同步依托生態廊道與農業片區打造“產城綠”融合的彈性空間,形成“東部創新走廊—西部智造高地—南部生態產業帶”的協同發展網絡。規劃聚焦“三主兩新多點”功能布局,保障鋼鐵及關聯產業升級空間,強化智能裝備、軌道交通裝備、高端數控機床三大戰新產業集群用地,統籌市經開區(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慈湖高新區(節能環保、新材料)、鄭蒲港新區(半導體、關鍵零部件)等園區平臺發展,推動含山綠色鑄造、和縣智能制造、當涂智能家電、花山軟件互聯網、雨山磁性材料、博望高端機床等N個縣域特色產業差異化集聚。同時,按照“公益優先、剛彈結合”原則,在產業空間內科學配置基礎保障型與品質提升型設施,強化生產性服務與生活性服務配套,構建“產業生態化、空間集約化、功能復合化”的新質生產力承載體系,實現產業空間與國土空間的高效適配、綠色共生。

馬鞍山市新質生產力產業空間布局及產業集群分布情況


馬鞍山市重點產業多元發展,涵蓋鋼鐵及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領域,各產業均涌現出一批代表性企業。鋼鐵及新材料領域有馬鋼股份、中鋼天源等龍頭穩固產業優勢;新能源汽車產業中漢馬科技、東科半導體等企業蓬勃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泰爾重工、寶武馬鋼軌交材料科技等成果突出;生物醫藥產業有美華高科制藥、諾恩特醫藥科技等助力創新;數字經濟領域東華軟件工程、金禾軟件等推動數字化轉型。這些重點企業不僅在各自領域內深耕細作,還通過技術合作、產業鏈協同等方式,共同推動馬鞍山市產業升級與經濟高質量發展。

安徽省馬鞍山市重點產業鏈及代表企業


、安徽省馬鞍山市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


馬鞍山市正以“長三角的‘白菜心’”為定位,通過政策深化、產業升級、創新驅動與生態優先戰略,構建“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協同發展的現代化體系,推動全市新質生產力發展擴大。具體發展趨勢如下:


1、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崛起并進


馬鞍山市正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展。在傳統產業領域,通過實施重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工程,推動鋼鐵、裝備制造等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如馬鋼軌交材料科技持續引領軌道交通裝備升級。新興產業方面,馬鞍山聚焦新材料、智能裝備、節能環保等“1+3+N”戰新產業集群,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例如,中鋼天源在磁性材料領域占據全球領先地位,漢馬科技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實現產銷兩旺。未來,馬鞍山將繼續以數字賦能傳統產業,同時壯大新興產業規模,形成傳統與新興產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2、未來產業布局與場景應用加速拓展


馬鞍山市積極布局未來產業,搶占科技制高點。在先進材料、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與健康、空天信息等領域,馬鞍山已形成初步布局,并通過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推動技術突破與成果轉化。例如,航天宏圖在長三角衛星遙感交易項目中投入運營,安徽靚馬信息科技完成30座集群式無人機機場部署,形成“空天地”一體化服務體系。未來,馬鞍山將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的大規模應用,推動未來產業從孵化培育向規?;l展邁進,力爭在人工智能等領域形成新的增長極。


3、創新生態優化與人才支撐持續強化


馬鞍山市通過構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優化成果轉化路徑、強化人才驅動機制,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目前,馬鞍山擁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并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化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在人才方面,馬鞍山實施“詩城英才”計劃,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引育高層次人才,并建設產業工程師學院、工匠學院等培養技能人才。未來,馬鞍山將繼續優化創新生態,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持續動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文采編:CY379

文章轉載、引用說明:

智研咨詢推崇信息資源共享,歡迎各大媒體和行研機構轉載引用。但請遵守如下規則:

1.可全文轉載,但不得惡意鏡像。轉載需注明來源(智研咨詢)。

2.轉載文章內容時不得進行刪減或修改。圖表和數據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數據來源。

如有違反以上規則,我們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力。

版權提示:

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線咨詢
微信客服
微信掃碼咨詢客服
電話客服

咨詢熱線

400-600-8596
010-60343812
返回頂部
在線咨詢
研究報告
可研報告
專精特新
商業計劃書
定制服務
返回頂部

全國石油產品和潤滑劑

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在用潤滑油液應用及

監控分技術委員會

聯合發布

TC280/SC6在

用潤滑油液應

用及監控分技

術委員會

標準市場調查

問卷

掃描二維碼進行填寫
答完即刻抽獎!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婷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