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NLRP3炎癥小體活化調控的新機制
NOD樣受體蛋白3(NLRP3)炎癥小體是宿主先天免疫反應的關鍵調節因子,可以識別多種病原微生物和應激相關內源性信號分子,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其功能缺陷可導致炎性相關疾病、癌癥、代謝紊亂等疾病的發生發展。
我國科學家揭示膠質母細胞瘤中腫瘤與微環境自然協同演化過程
膠質母細胞瘤(GBM)是中樞神經系統中一種高度侵襲性的惡性腫瘤,預后極差,超過90%的GBM患者在接受治療后會快速復發,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
我國科學家設計出基于毛發狀微結構的高靈敏脈搏監測柔性傳感器
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已廣泛應用于脈搏實時監測,然而,具有中心對稱微結構的柔性壓力傳感器很難兼具高靈敏度和寬壓力監測范圍。近期,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的科研團隊設計出基于毛發狀微結構的高靈敏脈搏檢測柔性傳感器。
我國科學家開發出用于健康監測的高性能多模態智能紡織品
紡織材料已廣泛應用在柔性傳感器中,然而,能夠區分多種刺激的多模態智能紡織傳感器仍然存在挑戰。近期,中山大學科研團隊開發出能夠同時實時測量溫度和脈沖/觸摸的多模態智能紡織品。
生物醫藥2023年投資策略:重新站在向上的起點 把握內外循環
目前國內低值耗材行業憑借更高的效率及性價比逐漸受到國際市場認可,疫情加速產業鏈向中國的轉移。
深度*行業*互聯網行業業績點評:暴雪代理權影響有限 各項業務強勁增長
22Q3 公司營業收入244.3 億元,同比+10.08%,環比+5.47%;歸母凈利潤67.0 億元,同比+110.55%,環比+26.61%;non-GAAP 歸母凈利潤74.7億元,同比+93.62%,環比+38.08%。網易代理暴雪相關協議影響有限,公司各項業務保持強勁增長,建議持續關注。
2022年1-10月中國財政收支情況,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長6.4%[圖]
全國稅收收入142579億元,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2.4%,按自然口徑計算下降8.9%;非稅收入3081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2%。
我國科學家通過基因組測序揭示玉蜀黍屬適應性進化的遺傳機制
玉米是一種具有全球價值的商品,也是研究最廣泛的遺傳模式的生物之一。過去,對玉米野生近緣植物中發現的遺傳變異及潛在用途知之甚少。華中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利用玉蜀黍屬7個野生亞種材料構建了遺傳變異圖譜,揭示玉蜀黍屬適應性進化的遺傳機制。
我國科學家發現運動對糖尿病心肌病的保護作用機制
近期,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藥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的研究團隊發現,通過跑步機運動顯著誘導心肌細胞中的輔助受體KLB(β-klotho)表達,從而在運動干預下使心臟成為 FGF21 的直接靶器官。該團隊還證實FGF21-SIRT3 軸通過保持線粒體完整性介導運動對 DCM 的保護作用。
自動液相乘法合成復雜聚糖到1080糖
近日,北京大學天然藥物及仿生藥物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在《Nature Synthesi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utomated solution-phase multiplicative synthesis of complex glycans up to a 1,080-mer”的研究論文,報道了關于糖類化合物自
科學家揭示促進腸道炎癥的環境因素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已經確定了與炎癥性腸病有關的風險位點。工業化國家炎癥性腸病的發病率逐漸增長,遷入疾病高發區的移民患病風險增加,表明環境因素也是決定炎癥性腸病易感性和患病程度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系統的調查平臺,與炎癥性腸病相關的環境因素及影響疾病的機制研究一直未深入開展。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團隊揭示促進腸道炎癥的環境因素。
我國科學家在環二鳥苷酸及其類似物的體內遞送及腫瘤免疫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核酸是一類能夠貯存遺傳信息的重要生物分子,其自身及所編碼的功能蛋白參與許多生命過程。用以調控基因水平生理過程及疾病治療的多種功能寡核苷酸是當前的研究熱點。
數字經濟行業動態跟蹤:數字經濟發展如火如荼 數據要素帶動價值增值
事件:11月16日 ,國家發改委微信公眾號發布署名何立峰主任的《關于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的報告——2022 年10 月28 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七次會議發言稿》。
禽產業鏈系列研究之四:時來天地皆同力 白雞景氣漸行漸近
白羽雞行業景氣度已觸底回升,板塊逐步迎來配置機會。
2022年1-10月中國社會用電量累計717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8%[圖]
2022年1-10月,全社會用電量累計7176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8%;10月份,全社會用電量68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2%。
L-半胱氨酸高通量篩選平臺開發取得進展
L-半胱氨酸是一種重要的含硫氨基酸,在農業、醫藥、日化、食品添加劑等行業具有廣泛的應用。然而,由于對L-半胱氨酸細胞代謝調控的認識不足,通過常規的基因敲除、過表達等策略難以獲得L-半胱氨酸高效合成細胞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