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17日24時迎來新年首降 零售價格基本回歸2022年底水平
1月17日24時,國內成品油零售限價將迎來新年首次下調。據數據監測模型測算,汽柴油零售限價預計每噸分別下調205元、195元,折合為升價92號汽油、95號汽油、0號柴油分別下調0.16元、0.17元和0.17元。
數字經濟專題之TMT投資篇:政策雨 產業海 黃金時代!
投資者對數字經濟的兩大困擾:政策原因與落實投資。1)困擾之一是,諸多新型政策或規定陸續發布,包括數據要素、數據確權、政務大數據、中國特色估值、國資云、金稅四期等,這些政策又與“高質量發展“、“共同富?!暗染o密相連。
醫療器械行業點評報告:口腔種植體集采落地 看好行業規模加速擴容
點評:價格降幅符合預期,中選產品豐富,行業規模有望加速擴容。根據擬中選結果,中選價格區間在約600 元至1850 元左右,平均中選價格降至900 余元,平均降幅55%,較符合市場預期。另一方面,擬中選產品豐富,中選率達71%,其中中選品種包括市場需求量排名前三的奧齒泰、登騰、士卓曼等。
玻璃行業跟蹤報告之三:浮法玻璃: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引言:我們在策略報告《站在新一輪周期的起點——非金屬建材行業2023 年投資策略》中,旗幟鮮明地看好2023 年地產竣工環節復蘇,并上調行業評級至“買入”。本篇報告,我們將著重論述新一輪周期下浮法玻璃的彈性;并測算不同情境下,23 年玻璃行業供需平衡表。
國內大儲行業深度報告:盈利能力邊際改善 迎接新增裝機大年
儲能行業持續高景氣,推動眾多企業轉型儲能、新型儲能技術層出不窮。未來儲能配套政策日趨完善、供需結構進一步改善,有望推動儲能需求超預期。
科技行業月報:商業航天:關注衛星互聯網建設
全球頻軌資源日益稀缺,ITU 的”先登先占“規則看似公平實則不然,綜合考慮資金、火箭運力和發射活動,我們認為美國和中國更有實力爭奪頻規資源。
通信:紫光股份并購新華三49%股權落地 激光雷達禾賽獲定點
核心推薦:紫光股份、銳捷網絡、中興通訊、華工科技、滬電股份、中國移動、迪普科技;四方光電、廣和通、杰普特;光庫科技、中瓷電子、長光華芯、紫光國微等。
餐飲產業復蘇回暖 數字化推動全行業轉型升級
美團數據顯示,多地餐飲消費出現不同程度恢復,線下門店客流逐步增長。元旦假期前兩日,全國堂食線上交易額較前一周同期增長超1倍。其中,江蘇、浙江等地相關交易額增長超230%。
智能制造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部署重點,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1月6日,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強鏈延鏈,成都高新區與10家合作方集中簽約,投資總規模超90億元,涵蓋智能網聯汽車車載智能終端基礎平臺、智能傳感技術、AI芯片研發等多個領域。
醫美化妝品12月月報:關注2023年醫美消費恢復帶來終端機構業績彈性 新增重點推薦朗姿股份
醫美(選取9 家上市公司):12 月個股漲幅靠前為奧園美谷(+34.1%)、昊海生科(+25.6%)、朗姿股份(+19.6%);化妝品(選取14 家上市公司):12 月個股漲幅靠前為華熙生物(+24.8%)、水羊股份(+23.8%)、麗人麗妝(+21.9%)。
2022年12月銀行理財市場回顧:業績比較基準延續下行
2022 年12 月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3,187 只,環比增加14.7%,同比減少23.0%。12 月產品整體業績比較基準延續下降,而封閉式產品尤其是1-3 個月短期限封閉式產品占比明顯提升。
半導體周跟蹤:板塊上漲趨勢延續 關注半導體設計底部布局機遇
板塊延續上漲趨勢,關注設計板塊底部布局機遇本周(2023/01/02-2023/01/06)市場整體上漲,滬深300 指數上漲2.82%,上證綜指上漲1.67%,深證成指上漲3.19%,創業板指數上漲3.21%,SW 電子上漲2.16%,SW 半導體指數上漲1.60%。
群雄逐鹿、百花齊放 從中國走向世界:鹽湖提鋰主流工藝與標的梳理
資源稟賦缺陷催生中國設備法提鋰工藝百花齊放。中國是全球重要的鹽湖資源聚集地之一,全國82%的鋰金屬資源集中于青海、西藏等地的鹽湖中。但相較南美鋰三角優質的資源稟賦,中國鹽湖低鋰濃度、高鎂鋰比的特點使得傳統太陽池法提鋰難以被采用。
消費電子行業跟蹤:看好果鏈創新機遇 汽車繼續關注智能化
消費電子估值 仍近歷史低位,布局性價比仍在。2022 年以來宏觀因素多重擾動,2022 年初至今(1 月5 日)消費電子指數跌幅達39.9%。
證券Ⅱ:大資管行業系列專題報告四:轉型效果明顯 積極進軍公募
我國券商資管行業經歷了萌芽、探索、發展、轉型四個階段,資管新規后整體規模大幅萎縮,但經歷了幾年的轉型整改后,券商資管規模已經有企穩趨勢,且通道業務壓縮效果顯著、資管結構明顯優化。
光伏系列報告(67):鈣鈦礦的產業探索加速 幾大核心問題仍有待突破
鈣鈦礦產業探索加快。晶硅電池作為第一代太陽能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成為主流技術,占比近95%。但其研發效率(26.81%)比較接近理論極限(29.4%),未來進步空間相對有限。第二代薄膜電池具有理論上的性價比,但效率與量產表現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