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揭示全腸外營養通過改變腸道菌群導致糖代謝紊亂的新機制
全腸外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一般是指完全經靜脈途徑輸入營養物質,以維持機體正常生理需要和促進疾病康復的治療方法,主要用于因胃腸道功能障礙無法正常消化吸收足夠營養物質的病人,如大手術后的外科病人、腸衰竭病人等。
我國科學家揭示人腦在社交網絡分布式學習的神經計算機制
社會網絡通過限定我們學習內容以及來源進而影響我們的決策。然而,社會網絡如何影響個人學習和決策的內在機制仍不清楚。北京大學研究團隊揭示了人腦在社交網絡分布式學習的神經計算機制。
我國科學家在漢遜酵母中實現β-欖香烯高效生物合成
倍半萜類化合物β-欖香烯是從我國傳統中藥姜科植物溫郁金中分離提取的國家二類抗腫瘤藥物,具有廣譜抗腫瘤活性。然而,由于植物培養周期長,受環境影響大,且提取物中含有多種同分異構體,嚴重制約了β-欖香烯的穩定供應。構建高效微生物細胞工廠有望實現高價值萜類化合物的可持續生物合成。
我國科學家開發了一種用于骨組織再生的硅基三維仿生支架
骨折、創傷和先天性殘疾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天然骨組織具有通過自我再生對輕微損傷做出反應的固有康復能力,但大骨折或大面積缺損使得在沒有手術干預的情況下難以實現完全的功能恢復,且自體移植物具有可用性有限、供體部位發病率高等風險。
我國科學家為阿加曲班聯合阿替普酶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提供高級別臨床循證依據
阿替普酶靜脈溶栓是目前指南推薦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初次溶栓后仍有14%~34%的患者發生再閉塞,溶栓后24小時內啟動抗栓治療仍缺乏循證醫學證據。
我國科學家在膠質瘤腫瘤微環境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GBM)是成人中最常見和最致命的原發性顱內腫瘤,目前治療以最大范圍地安全切除聯合放化療為主,但臨床預后仍不理想。大量小膠質細胞所構成的免疫抑制的腫瘤微環境如何影響腫瘤發生發展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我國科學家發現circRNA能夠促進血管修復
環狀RNA(circRNA)在大腦中含量豐富,多種circRNA在功能上與缺血性腦卒中有關。血管修復被認為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后長期預后的關鍵恢復措施。
我國科學家通過生物電催化二氧化碳加氨一鍋合成甘氨酸
二氧化碳高效生物轉化對推進綠色經濟發展和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甘氨酸在食品、醫藥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目前大多通過化學法合成,生物法合成則需要以葡萄糖為底物。
我國科學家揭示IL-6通過損傷特異的轉錄調控機制誘導肝細胞去分化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和解毒器官,具有強大的再生能力。肝臟損傷后可以通過細胞重編程的方式,即肝細胞去分化成肝祖細胞樣細胞實現肝細胞的再生。因此,研究肝細胞重編程相關機制,對于開發肝損傷相關疾病的治療藥物,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我國科學家揭示杏仁核跨物種的保守性和差異
杏仁核或類似杏仁核的結構存在于所有脊椎動物的大腦中,在生存和繁殖方面起著關鍵作用。然而,杏仁核的細胞結構及其進化機制仍未明確。浙江大學等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杏仁核的跨物種保守性和差異。
我國科學家通過生物材料和細胞之間的共價作用實現人脊髓組織工程
細胞與環境之間的非共價作用已被認為是調節細胞行為的基本生理相互作用,而細胞和生物材料之間的共價作用對細胞行為的影響還未深入研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生物材料和細胞之間的共價作用實現人脊髓組織工程。
科學家揭示抗腫瘤免疫反應與生物晝夜節律關系
惡性腫瘤是全球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近年來,由于飲食、環境、人口的老齡化等因素,全球惡性腫瘤發病率不斷增長,惡性腫瘤作為主要死因的情況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晝夜節律因子在腫瘤的發生發展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然而,作為腫瘤治療的熱門靶點,腫瘤免疫系統是否受晝夜節律的調控,目前并不清楚。
科學家提出使用槲皮素納濾膜回收高鹽紡織廢水
納濾膜(NF)可用于處理高鹽紡織廢水,實現資源回收利用。但目前使用納濾膜回收過程耗水量大、能耗高,如何利用納濾膜從紡織廢水中回收染料和鹽仍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我國科學家在替奈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方面取得突破
阿替普酶(rt-PA)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中起重要作用,替奈普酶(TNK)是一種基因工程改良的rt-PA,具有單次靜脈推注給藥、高纖維蛋白特異性和強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PAR-I)抵抗的藥理學特點。
我國科學家成功研制嬰幼兒視功能損傷智能篩查系統
0~4歲嬰幼兒眼病發病率高且處于視功能發育的關鍵時期,加強此年齡段嬰幼兒的早篩早治是提高嬰幼兒視功能預后的關鍵。然而此年齡段嬰幼兒尚無法有效配合現有的視功能檢查,亟需研發更加智能化的篩查系統。
我國科學家在血管內治療伴有大核心梗死的急性大血管閉塞方面取得突破
血管內治療已成為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的標準治療方法,但在24小時內篩選患者時,影像學上均排除了大核心梗死的患者。既往的薈萃分析顯示,在大核心梗死患者中,血管內治療相對于藥物治療更獲益,但仍缺少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證據。